「如果十年前的明天我发挥正常的话,或是不要碍着面子就是不复读的话,我现在的人生一定不是这样的。」
今天早晨上班的时候看到在考场前维持交通的交警时,脑子冒出来的想法。每当我想起高考还是如同噩梦一样。去往什么城市念了什么学校专业真的很重要吗?如果拉长时间轴来看这个问题确实没那么重要,那只不过是一个点而已。但那又确实是一个可以改变路径的点,第一次可以改变命运或是被命运改变。
但我还是常常向想要多聊几句的人,谈及当年考学的事情。
因为喜欢电台,高二暑假去中传报了个培训班叫「北广之星」。这种考前培训班就是让你像播音系的大一学生那样,早晨起来练声,有大三大四的学长来辅导,还请央视主持人来给你上课。那个夏天的回忆至今也只剩下北广校园里的几条小路,几张还是能喊得出名字的同学面孔,还有一些那个年纪里才有的离别的眼泪。
回了厦门之后,老爸认识了一位编剧。如今想来那位「编剧」应该不止十八线。他看了我写的一些故事之后对我说你应该去考编剧啊不然浪费了。就冲着中戏去吧,我有认识的人。
同一年冬天,又一次去了北京,在中戏的考前班上课。那会儿的课都安排在晚上,白天要么窝在干燥的旅馆里,要么就在北京随意坐公车地铁瞎晃。第一次见到了雪,但是化在地上污糟的样子打破了我所有对雪美好的想象。那应该是我经历过最冷的冬天,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有一天晚上站在南锣鼓巷里等上课,下着雪。远远的有一位穿着大衣戴着绅士帽撑着伞的身影从远处缓缓走来,从黑暗中走进白光的路灯下,然后再走进黑暗中——这个画面是我对那一年北京的冬天留下最深的印象。那一切恰好是来给我们上戏剧史课的老师,我只记得他的样子,想不起他的名字。
真正到了考试的时候,确实是十八岁的我觉得离梦想最近的时刻。放榜的时候我几乎已经确认了我会留在北京这座城市了。直到十年前的明天,我知道无缘了。
我不晓得如果当年一切顺利前往北京念一所我把校名刻在课桌上的学校,我现在会是什么状态。抑或硬着头皮复读就是为了再考一次,又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但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那一个改变路径的点,很重要,但也无法持续地重要了。十年后的现在为了从痛苦的生活中剥离出一些纯粹的部分,我重新开始写故事。在这两周里我和17打磨着一个故事,看着它慢慢有了形影、有了框架脉络、也有了能说服我们俩的共鸣的点——就像十年前那样。
而这应该是更重要的点,我希望它能继承重现和贯穿下去,持续地重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