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书房向着西面,大概2点之后开始会有强烈的日晒。因为书房的窗是整面落地的,而百叶窗只遮了上半部分,所以光拉上百叶窗只能解决上半身的问题,下半身就像在做日光浴。因此在家工作的下午我一般会把电脑挪到客厅,把窗帘都拉起来,开灯。太阳落山再搬回书房,拉开百叶窗,就可以看到我常常拍照的夕阳。
如果工作不是那么紧迫的话,我会用下午的时间来读书,由此进入一段平静但思维活跃的状态,当作日落后继续工作的前奏。但通常在阅读之后会顺着兴致写点什么,这篇笔记就是这样开始的。
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购买日期是一直以来的习惯。当一本书在书架上吃灰一段时间再被取下时我可以知道是什么时候买的。2008-09年前后我读了很多日本当代作家的书,除去两位村上先生,还有角田、渡边、宫部、东野,他们带给我很多关于日本的印象。但如果真的要以直觉反应举出一位喜欢的日本当代作家,脱口而出的并不会是前面这几位,而是青山七惠。我甚至能很容易地想起在以前的家里,或是在吉隆坡的小房间里读她的小说的状态。她对日常状态以及微小情绪的细腻描写,甚至持续影响我到现在。
我有一篇唯一出版发表的小说,其中有1/3的篇幅描述的是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然而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去过。虽然有些羞耻我还是想贴出其中一段来:
一个月下来,基本熟悉了东京地铁的线路,但是仍然会有弄错的时候,毕竟东京的地铁不是上海北京所能比拟的。地铁站里每天都是熙攘拥挤的人群,成群结队地向不同的出口涌去。地铁上有戴着耳机听嘈杂吵闹的摇滚乐的年轻人,视觉系的醒目打扮。有西装革履提着公文包的上班族,趁着在地铁上的时间翻看小开本印刷的流行小说。更有三五成群的中学生,玩PSP和NDS。时常能看见令我感到亲切的中文汉字,而完全相异的报站广播却不断加重我的陌生感,在人群里我显得茫然,我总会在这个时刻质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这些念头产生的瞬间,我时常握不稳扶手。
每天黄昏,我从学校出来,骑自行车经过东京都美术馆,穿过上野公园,去文化会馆旁的语言学校上课。虽然在出国前就苦练日语,但还是发现有诸多的不足,于是每天傍晚都要来上语言课程。8点后再到公园旁的寿司店做工,直到深夜才回到住处。深夜的街道安静得出奇,踢着易拉罐的声音都能响彻整个街道。在街区拐角处的24小时便利店买了一份便宜的墨鱼丸子便当,带回住处当作宵夜。看见便利店的亮堂灯光,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安慰。
《褪色》2008
这篇叫做《褪色》的小说是2008年9月写的,11年前。机缘巧合被收录在一本年轻作者的作品集里,签了有生以来第一份短篇授权书,收了有生以来第一份版税(忘了多少钱且再也没有了)。前段时间和Bu.聊到关于创作的阶段时,我在电脑里翻到这些文档,读了十多年前写的文字,稚嫩得不行但是却很干净。我能想起当时在读日本故事的时候会打开Google Map对照区域位置,搜索街景的图片来印证自己从文本中获取的画面是否大致相同,自己在写的时候也一样,检查在写根本没去过的地方时,地理位置的变化是否合理准确。
今天下午的读书时间,我从书架上拿下青山七惠2010年在中国出版的《温柔的叹息》,扉页上我写了购买时间是2010.1.20。我记得那会儿已经读过了她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和《窗灯》,第三本一出就立刻买了。那是第一个从热带放假回国的冬天,我还在念什么都学的Communication Foundation,那个冬天经历了很多青春期潦草收尾的破事儿,开始抽烟喝酒,也开始进入上一段最丰沛的创作期。
这两年也读了当红的国内小说家,班宇双雪涛,读他们的故事像是在读东北文学宇宙,故事之中有故事,两个作家笔下的变压器厂也让人怀疑是不是同一个。读完除了觉得写得真好啊之外,也能明显认知到那种一气呵成、毫无废话的苍凉劲道,我是怎么写也写不来的。生长环境和少年时期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性格,而性格也几乎决定了创作的方向和风格。但愿只是「几乎」,不要那么彻底。
除了会在扉页上记下买书的日期之外,还有一个阅读的习惯是会用随手抓来的片状纸张做书签,车票、登机牌、名片、扑克、便签,甚至就直接用一张面巾纸。在这本《温柔的叹息里》我翻到了一张10年前的面巾纸,夹在第115页。我读了114和115这两页内容,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也不记得为什么最后一次读这本书时停留在了这一页。
合上本子后,此刻不可思议地浮现在我眼前的,与其说是记录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们的生活的软弱无力的字迹,不如说是连接字与字之间的空白部分。风太这个人的形状,仿佛被挤压在那些文字的空隙间。
青山七惠,《温柔的叹息》,P115

2019.10.14